
黄初元年的深秋,魏王宫的大殿里寒气逼人。曹植穿着单薄的朝服,低着头站在殿中,能清晰听到自己的心跳声。坐在龙椅上的曹丕,是他一母同胞的兄长,此刻却眼神冰冷,手里攥着一份弹劾奏疏 —— 有人告发曹植在封地酗酒狂悖,甚至对使者不敬。殿内的文武百官大气都不敢出,谁都知道,这对兄弟的矛盾早已不是一天两天,今天怕是要彻底爆发了。
兄弟反目的种子:从世子之争到权力博弈说起曹丕和曹植的矛盾,绕不开的就是曹操晚年的世子之选。曹操一共有二十五个儿子,其中最有才华、也最有竞争力的就是曹丕和曹植。《三国志・魏书・陈思王植传》里记载,曹植 “文才富艳,足以自通后叶”,曹操对他格外偏爱,好几次都想立他为世子。
那时候的曹植,身边围绕着杨修、丁仪这些名士,平日里吟诗作赋,风头无两。而曹丕则显得低调得多,靠着吴质等谋士的出谋划策,步步为营。有一次,曹操要出征,曹植当场写了一篇华丽的赋文为父亲送行,引得众人称赞;曹丕却没玩什么文采,只是默默流泪,拉着曹操的手不舍得放开。这一下,反而让曹操觉得曹丕更重情义。
展开剩余72%真正让天平倾斜的,是杨修的 “作死” 操作。杨修总是能提前猜到曹操的心思,还到处炫耀,比如曹操在门上写个 “活” 字,他就知道是嫌门太宽,立马让人改建。这种小聪明让曹操很反感,再加上杨修是袁术的外甥,曹操担心他以后会辅佐曹植作乱,就找了个理由把杨修杀了。没了杨修这个智囊,曹植的处境越来越难,最终曹丕在公元 217 年被立为世子。
等到公元 220 年曹操去世,曹丕继承魏王之位,随后又逼迫汉献帝禅位,建立了曹魏政权。这时候,曾经的兄弟情在皇权面前,彻底变成了赤裸裸的猜忌。曹丕刚登基,就把曹植的封地迁到了偏远的雍丘,还派了人监视他的一举一动。
七步成诗的真相:是刁难还是留手?黄初元年的这次召见,其实就是曹丕对曹植的一次终极考验。《世说新语・文学》里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场景:曹丕当着百官的面说:“你不是很会写诗吗?今天你要是能在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,证明你不是浪得虚名,我就饶你一命;要是写不出来,那就别怪我不讲兄弟情分了。”
这话一出口,曹植心里就明白了,兄长是铁了心要找个借口治他的罪。但事已至此,他只能咬着牙答应。随着曹丕的一声令下,曹植开始迈步,一步、两步、三步…… 当他走到第七步时,已经把诗念了出来:“煮豆持作羹,漉菽以为汁。萁在釜下燃,豆在釜中泣。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?”
短短四十个字,把自己比作锅里的豆子,把曹丕比作锅下燃烧的豆萁,字字泣血。曹丕听完,当场就红了眼眶,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。他想起小时候和曹植一起跟着父亲打猎、一起读书的日子,再看看眼前剑拔弩张的局面,心里五味杂陈。
不过,关于七步成诗,史学界还有另一种说法。有人认为,曹丕其实并不是真的想杀曹植,毕竟是一母同胞,母亲卞太后也不会同意。他这么做,更多的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敲打曹植,让他彻底放弃对皇权的幻想。而曹植的这首诗,正好给了曹丕一个台阶下,既保全了兄弟情,又树立了自己 “念及亲情” 的形象。
捡回一命后的人生:从才子到失意王侯虽然七步成诗让曹植捡回了一条命,但他此后的人生并没有好转。曹丕在位期间,始终对他严加防范,频繁更换他的封地,不让他有固定的居所,更不让他掌握任何实权。曹植曾经多次上书,希望能为国家做点贡献,哪怕是去边疆打仗也行,但曹丕始终没有答应。
《三国志》里记载,曹植后期的封地 “十一年中而三徙都”,每次迁徙,他都要带着家人颠沛流离,生活过得十分困苦。曾经的 “建安之杰”,如今却成了一个被软禁的王侯,这种巨大的落差让他郁郁寡欢。他在《赠白马王彪》里写道:“鸱枭鸣衡轭,豺狼当路衢。苍蝇间白黑,谗巧令亲疏。” 字里行间都是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。
曹丕去世后,曹叡继位,曹植以为自己的机会来了,又多次上书请求任用,但曹叡和他父亲一样,对这位叔叔充满了猜忌,始终没有重用他。公元 232 年,曹植在陈郡病逝,年仅 41 岁。他死后,被追谥为 “思”,后世称他为陈思王。
其实现在回头看曹植和曹丕的故事,会发现这种亲情在权力面前的扭曲,在现实生活中也并不少见。比如有些家庭为了争夺家产,兄弟姐妹反目成仇,老死不相往来;还有些人为了所谓的 “成功”,不惜牺牲亲情,最后落得孤家寡人。曹植的 “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”,不仅是对当时处境的控诉,更是对所有被利益蒙蔽双眼的人的警示 —— 亲情才是这世上最珍贵的财富,一旦失去,就再也找不回来了。
要是你处在曹植的位置上,面对曹丕的刁难,除了写诗配资知名炒股配资门户,你还会用什么办法自保呢?要是你是曹丕,坐上皇位后,会怎么对待自己的兄弟?大家不妨在评论区聊聊自己的看法。喜欢历史故事的朋友,也可以多关注我,之后还会给大家讲更多有意思的历史人物和事件。
发布于:广东省配配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